80万吨碳排放全中和,这届全运会如何第一宠婚免费阅读做到?|十五运会经济学
最佳回答
“第一宠婚免费阅读”80万吨碳排放全中和,这届全运会如何第一宠婚免费阅读做到?|十五运会经济学
(原标题:约80万吨碳排放全中和,这届全运会如何做到?|十五运会经济学)
编者按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在即,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也将是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品牌竞争和城市建设等多领域的大比拼。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十五运会经济学”系列报道,从经济视角展示全运会的另一种精彩,敬请垂注。
广东正在进行一场由大型体育赛事带动的绿色实践。
碳排放预计减少至75万—80万吨、18.8万张“绿证”实现100%绿电覆盖、珠三角9市前三季度PM2.5浓度持续保持低位……这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的“绿色清单”。
![]()
天河体育中心进行绿色低碳改造。受访者供图
在“双碳”目标引领经济社会转型的宏大叙事中,全运会将“绿色”置于办赛理念首位,将“全过程碳中和”作为办赛承诺,办出大型赛事绿色低碳的新范式。
从碳排放账本,到绿电全域覆盖,再到环境治理创新,广东正倾力打造这场“最绿赛事”。这既是对国家战略的深度响应,也是对大湾区城市群绿色转型成效的系统性检阅。这场绿色实践的意义远超体育本身,其所沉淀的制度成果、标准体系与行动范式,将转化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绿色动能。
![]()
90%以上场馆通过改造而来
广东对大型赛事低碳化的探索,伴随着城市治理理念的迭代,此次全运会首次提出“全过程碳中和”,并构建“减排—核算—抵消”的全链条碳管理体系。
首先要解决基础问题:全运会到底产生多少碳?
“碳核算最关键,我们参考国际、国内经验,按照可测量、可追溯、可验证的理念,搭建起全运会的碳核算体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省执委会场馆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黄维德表示,明确了核算边界、数据采集方式及核算方法。以广东划船赛场改造为例,通过核算资源消耗、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废弃物清运和处理等,最终该场馆改造过程的碳排放总计1589.36吨二氧化碳。
![]()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南方+记者 姚志豪 仇敏业 摄
基于这套核算体系,此次主要核算场馆建设改造、赛事物资生产运输、执委会集中办公到比赛组织等全流程的碳排放,预计总碳排放75万—80万吨,这便是全运会的“碳账本”。
但这只是第一步,如何从源头减排、如何找到碳抵消路径,需要“两条腿走路”。
第一条是源头减碳。从历史经验看,场馆建设在赛事中是占比很大的碳排放源,这也成为源头减碳的突破口。于是在经济连续36年位居全国首位的广东,上演了最节约的建设:广东赛区承接竞体项目场馆共90个,它们90%以上是利用现有场馆改造而来,并且不新建运动员村,最大程度降碳。
改造过程中,又因地制宜引入节能环保材料、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等减碳技术,改造出一批零碳、近零碳场馆和高星级绿色场馆。比如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通过更换隔热性能好的外窗、设置太阳能光伏等,实现建筑本体节能率53%、降碳率46%,成为零碳场馆。
![]()
深圳龙华文体中心的屋顶光伏系统。受访者供图
根据初步核算,广东赛区在场馆建设和改造阶段产生约13.25万吨碳排放,预计占赛事全过程总碳排放降至17%左右,远低于各类大型运动会30%—50%的平均水平。
长尾效应对源头减碳同样重要。多个赛区打造高铁、公交、地铁、共享自行车等立体绿色低碳交通网络;同时,循环利用理念贯穿始终,永久性场馆赛后100%再利用,临建设施回收再利用。低碳也正融入消费,扫描特许商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其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信息一目了然,市民可选购低碳商品。
“另一条腿”是碳抵消。如何抵消75万—80万吨碳排放,全国规模最大的广东碳市场成为重要平台。其中,企业主体积极捐赠碳配额、碳信用等碳抵消产品,对口合作、帮扶地区也积极参与,比如广州赛区有超10万吨碳广州碳普惠自愿减排量、3.5万吨对口合作(龙岩)及帮扶城市(毕节)减排量,深圳4家头部企业一次性捐赠10万吨碳资产,惠州赛区企业捐赠广东碳市场特别配额1.05万吨等。同时,个人也可以通过各种碳普惠小程序,参与碳抵消,充分体现公众参与。
“这是广东首次全过程进行碳中和的大型赛事,探索的多种降碳、碳抵消方式,都会成为未来各种赛事的重要参考。”黄维德认为。
![]()
18.8万张“绿证”实现100%绿电覆盖
“如果说广东人用的电里每两度就有一度来自清洁能源,那么本次赛事用的电能,则来自云贵高原山间里的水电、南海海上的风电、城市里厂房、停车场上的太阳能等。”广东电网公司为全运会赛事用能服务的零碳经理人杨蕾告诉记者,这些清洁能源共同实现全运会100%绿电的支撑。
“绿色”是本届赛事的鲜明底色。在全运会的绿色低碳过程中,绿色能源亦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广东电网测算,本次全运会赛事绿电使用量将超过1.88亿千瓦时,覆盖广东所有比赛场馆的所有比赛,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种植了约888万棵树木。
绿电点亮全运梦想的背后,彰显着广东加速清洁能源布局发展的决心。以风电为例,截至2025年8月,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十四五”以来广东连续4年海上风电年度新增并网容量超过100万千瓦,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
为了让每一度绿电都有迹可循,根据赛事各场馆总用电量,负责本次绿色能源采购工作的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一次性采购了18.8万张绿证。杨蕾介绍:“每一张绿证均具备唯一溯源信息,可精准对应至发电厂站与发电时间,从而保障全运会所使用的绿色电能真实、可信、可验证。”
![]()
广州供电局工作人员开展用户光伏设备安全检查。受访者供图
本次全运会采购的绿证来源广泛,覆盖全国多个省份。其中,最远可追溯至青海的光伏电站,也包括来自广东、云南、广西、江苏、天津、山东、安徽等地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真正实现了跨区域绿证协同供应,全面支撑赛事的绿色用能需求。
杨蕾同时透露,目前,广东的绿证交易电量正逐年攀升,主要的绿证消费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行业分布以出口企业及制造业为主,反映出绿色电力消费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主动选择。以广州为例,广州市已经率先建成了绿电绿证推广服务体系,截至9月,广州全市绿电消费达14.77亿千瓦时,绿证消费184.54亿千瓦时、同比激增252%,总量居全国前列,为全运会赛事用能筑牢绿色供应链。
珠三角9市PM2.5浓度均保持低位
广州流溪河上空,一架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沿河道巡飞,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内,高级工程师王亚雄记录着传回的水质数据。“流溪河下游的广东国际划船中心承办多项水上赛事,要求水质达到II类,目前结果均达标。”王亚雄说,比赛期间将加密监测。
![]()
水质保障护航水上运动项目举行。受访者供图
当全运会将“绿色”放于首位,环境质量便直接关系赛事品质与城市形象,赛事环境保障早已不是“临时任务”,更是对广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压力测试”。
这是一次环境制度的再检验和巩固。空气、河流等环境要素的流动性,决定了环境治理的复杂性。曾经有不少地方治污是各部门“各管一摊”,导致“九龙治水”且治理碎片化。此次环境保障中,省生态环境厅成立“美丽全运”领导小组及多个工作专班,与各赛区协同展开联防联控,开创大型赛会与地方生态建设协同推进的新模式。
在联防联控的制度框架下,精准施策则重构环境治理逻辑。承办多项赛事的珠海,筛选出八类大气重点污染源差异化精准管控清单,其中针对VOCs(挥发性有机物)科学规划重点区域监控路线,搭配走航监测车等设备,精准找到污染源进行针对性治理。在七人足球赛等项目的举行过程中,珠海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100%。
![]()
在珠海举行的帆船赛。南方+记者 钱文攀 摄
科技赋能,是实现精细化治理的关键支撑。肇庆搭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数十套微型监测站遍布重点区域,搭配走航监测车和激光雷达设备,从地面到空中的空气立体监测网让移动污染源、隐蔽性VOCs无处遁形,“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在今年1—9月,珠三角5市空气质量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的前20位,同时珠三角9市的PM2.5浓度(衡量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均进入全国较低的前20位。
更为珍贵的是,这一切将转化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全运会的环境保障并非短期投入,制度、科技终将变成广东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绿色资产。”省政协委员、省环科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认为。
在汕尾红海湾,帆船赛结束后,环境监测人员仍定期评估入海河流、海水水质,今年红海湾获评“省级美丽海湾”,海岸边的咖啡一条街更加火爆,生态变好加速文旅升温。深圳推广“无废酒店”标准,这已成为酒店行业的新卖点,大梅沙京基洲际度假酒店经理邝永祥坦言:“随着社会环保意识提升,绿色成了吸引游客的新优势。”
赛事终将落幕,但绿色印记已深嵌南粤,这场盛会留给广东的不止于一时热度、一城热闹,更是深植于社会共识中的绿色低碳理念。各赛区的实践、探索,终将沉淀为长效制度性资产,深度融入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