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阅读沈少上海崇明“盈盈益水”团队护好生态民生双底线

来源: 搜狐专栏
2025-11-17 13:36:05

最佳回答

“免费阅读沈少” 免费阅读沈少上海崇明“盈盈益水”团队护好生态民生双底线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11月17日报道: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碧波环绕、绿意盎然,这座被誉为“水上明珠”的世界级生态岛,孕育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在这片沃土上,活跃着一支以“盈盈益水”为名的公益诉讼检察团队——上海崇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益水”二字,既喻指公益诉讼如涓涓清流润泽民生,又暗合崇明生态本底,更承载着团队以法为盾、守护公共利益的坚定初心。

多年来,这支荣获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多项荣誉的队伍,深耕公共安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三大领域,用一个个有力度、有温度的案件,书写着“检察为民”的生动答卷,让法治之光照亮生态岛的每一个角落。

拆危塔解“头顶之忧”

“看着铁塔被安全移除,我们全村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2025年10月,最高检转交的一封感谢信送到崇明检察院,字里行间满是村民对“盈盈益水”团队的由衷感激。这封信背后,是团队破解历史遗留难题、守护群众“头顶安全”的艰辛付出。

故事要从2025年4月说起,某镇一座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废弃铁塔锈蚀严重,顶部“禁止”标识的“止”字已掉落,其余部件也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作为本案的承办检察官,公益检察室主任程竹松回忆道:“我们赶到现场时,塔身锈迹斑斑,紧邻村民房屋,必须尽快推动拆除,不能等出了大事再补救。”

然而,拆除工作陷入僵局。由于年代久远、机构多次调整,以及铁塔权属不清等问题,相关行政机关沟通协调多日仍无进展。面对“谁来拆”的难题,程竹松带领团队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督促之诉”“协同之诉”职能,与多家相关单位反复沟通,精准制发《磋商函》,逐一厘清责任边界、凝聚整治共识。

2025年7月1日,伴随着机械轰鸣声,施工单位顺利进场,这座悬在村民心头多年的“隐患塔”被成功拆除。“以前出门都绕道走,现在踏实多了。”一位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起案件只是团队守护公共安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们已办理公共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70余件,用法治力量为群众的“头顶安全”“脚下道路”筑起坚实屏障。

治“毒水”护“田间之望”

崇明岛不仅是生态绿洲,更是沪上粮仓。2025年6月,12309检察服务中心接到群众求助:承包田里的芦笋灌溉河水后大面积枯死,丰收希望濒临破灭。这不仅是农户的个人损失,污染水体更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公益诉讼检察官迅速介入,而摆在团队面前的是两大谜团:河水为何变“毒”?污染源头在哪里?

团队立即调取公安机关鉴定报告,发现河水及淤泥样本中均含有“扑草净”——一种残留期长、对农作物和水生物危害极大的除草剂。锁定污染物后,公益检察室师小勇检察官通过实地走访、询问证人、调取工作记录,逐步还原了事件全貌:河道养护人员为图省事,未按规定进行人工除草,私自喷洒含“扑草净”成分的除草剂,导致水体污染。

2025年6月13日,团队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建议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及时采取措施整治涉案河道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行政机关迅速响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系统整治,委托专业机构对河道水体、土壤及沉积物进行多轮采样检测。检测报告显示,涉案河道中已未再检出农药残留。8月20日“回头看”时,昔日枯黄的岸坡重现绿意,河道水清见底、鱼虾游动,周边村民欣慰地说:“水清了,河岸也绿了,现在灌溉也放心了。”

今年以来,“盈盈益水”团队已推动解决涉农公益问题63项,化解相关纠纷26件。从整治污染河道到守护耕地资源,从打击虚报补贴到规范农资使用,他们用专业履职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让田间地头重现勃勃生机。

调人鸟矛盾 绘就生态民生双赢图景

崇明东滩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线的重要候鸟驿站,每年数十万只候鸟在此栖息,而周边170多家水产养殖户、80多家粮食种植户耕耘着10万余亩土地,“人鸟矛盾”一度十分突出:候鸟啄食农作物导致农户减产,部分农户架设的防鸟网却误伤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鸟类。

2024年7月,最高检指导上海市检察院将相关线索交由崇明检察院办理。公益检察室主任程竹松带领团队调查发现,在靠近东滩自然保护区2公里的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内,架设的6万多平方米的防护网上,竟有40余只鸟类尸体,“更揪心的是,这种情况不是个例!”难题显而易见:《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使用“捕鸟网”,《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要求设置防护网需向主管部门报告,但“防鸟网”与“捕鸟网”无明确区分标准,规定落地难;农户减产损失亟待弥补,候鸟保护也不能松懈。

“保护候鸟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群众的合理诉求同样要得到保障。”崇明区检察院检察长潘春伟的话为团队指明方向。于是,团队决定“请进来、听意见,用多方智慧破题”:2025年2月,邀请鸟类学、法学、农业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凝聚标准制定、补偿机制、生态旅游等破解思路;3月,召开公开听证会,让农户、志愿者、行政机关充分表达诉求,达成“防鸟不等于捕鸟”的共识。

最终,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联合高校起草并推动政府部门出台《农林渔业防鸟网线使用指南》,从源头减少对鸟类的伤害,协同区人大开展立法调研,探索制定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政策,引入农业损害保险,让农民损失有兜底,并创新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发展“候鸟食堂”、“生态蟹田”等模式,为候鸟提供替代觅食区。同时,团队将案例转化为漫画、双语普法视频,开展全域宣传教育。

2025年7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主题边会上,崇明案例获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向世界展示了上海检察机关公益保护的生动实践。如今的崇明东滩,候鸟翩跹与稻浪翻滚相映成趣,成为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双赢的生动写照。

强“铁军之基”,初心如磐践使命

一个个成功案例的背后,是“盈盈益水”团队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坚定的公益初心。团队创新推行“分梯队带教”模式,由部门主任梯次带教见习主任、业务骨干,通过“个人政治素质可视化考察”“业务质效考核”双平台全程跟踪培养,鼓励干警在急难案件中“亮身份、领职责”。

“我刚入职时,主任带着我跑现场、查资料,教我'公益诉讼既要懂法,更要懂群众'。”一位青年干警回忆,在办理某复杂案件时,部门主任带着他反复梳理历史资料,手把手教他撰写《磋商函》,如今他已能独当一面。正是这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让团队始终保持旺盛战斗力,先后涌现出一批业务骨干和办案能手。

从拆除危塔到整治河道,从化解“人鸟之争”到推动乡村治理,“盈盈益水”团队始终站在群众身边、守在生态一线。恰逢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公益保护迎来法治新征程。

“我们将以立法推进为契机,继续深耕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潘春伟表示,“盈盈益水”团队将始终牢记使命,以法律的专业与司法的温度,守护好世界级生态岛的绿水青山,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让公益之水常流不息,滋养出更多生态美、民生安的和谐图景。

(上海崇明供图)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