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都市超级系统免费阅读
最佳回答
“都市超级系统免费阅读”.txt都市超级系统免费阅读
以“中央要求、当地所需、普陀所能”为遵循,上海普陀在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中,主动扛起使命担当,精准锚定帮扶与支援坐标,深度对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及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以靶向之力筑牢协作根基;不断深耕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的结对情谊,用跨越山海的携手架起帮扶桥梁。
育产业促消费 造血帮扶强根基
在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高原特色产业园区,连片的草莓大棚里绿意盎然,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以前在家只能种玉米,一年到头挣不了几千块,现在在草莓基地上班,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马树镇村民张大姐一边分拣草莓一边笑着说。
在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中,普陀区始终立足区位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优势,把产业帮扶视为富民强县之本。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26亿元,建设项目512个,推动“项目式帮扶”向“体系化赋能”升级,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布局从“点状分散”向“集群集约”转变。
2025年,普陀区帮助销售云南对口帮扶地区农特产品超过1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帮助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与上海市消费帮扶平台之间的“云花入沪”数据联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销售与生产的有效衔接,联动昆明鲜花产业订单式、精细化发展,为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普陀方案。
在昆明市寻甸县,围绕肉牛、奶牛、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相继建成农产品冷链分拣中心、种养殖示范基地等项目。依托引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了多元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并成为寻甸县消费帮扶重要渠道。
产业协作同题共答持续升级。2024年,上海市与云南省创新性提出沪滇“16+16”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模式,明确普陀区配合临港集团与昆明市共建磨憨沿边产业园区,与昭通市共建鲁甸产业园。普陀区桃浦智创城公司和未来岛园区分别在昆明磨憨和昭通鲁甸,设立园区轻资产管理公司,主动参与园区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日常工作。同时,昆明经开区也在普陀区设立“科创飞地”。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沪滇协作从“单向帮扶”向“双向共赢”的深刻转变,更是普陀区将自身产业优势与对口地区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生动实践,通过园区共建这一重要载体,让东部的市场、资本、管理优势与西部的资源、区位、政策优势充分融合,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持久动能。2024年,普陀区与昆明市、昭通市产业协作投资金额近40亿元,居全市首位。
稳岗位促就业 精准施策富民生
最近,“普陀・城市骑士”获评“2025年上海市特色劳务品牌”。从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力度,扩容劳务协作岗位供给,到帮助云南籍务工人员及区域劳动力稳定就业,再到打造具有影响力、示范性的劳务品牌,帮助务工家庭增收致富,让每个来沪奋斗者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五年来,普陀区不断完善“云上・乐业”劳务协作工作机制,与对口地区共同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增强在沪云南籍务工群众的就业信息跟踪,提供“一站式”送岗返岗服务、“一体化”技能提升培训,协调区内“饿了么”等平台企业为脱贫务工人员提供零工公寓、青年客栈等公益服务,帮助有意愿务工的群众不断转变“不愿闯”“不想闯”的就业观念,着力解决其“生活成本高”“饮食有差异”“租房安家难”等后顾之忧。依托“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品牌活动,搭建线上线下招聘桥梁,确保就业服务“零距离”覆盖。累计开展劳务培训227期,培训劳动力近9000人,帮助4.2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昆明市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是东西协作校企合作典范。学校立足东部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需求,与上海、江苏等地13家知名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聘请8名东部企业高管担任“校企合作副校长”,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及就业指导,专业覆盖酒店管理、中餐烹饪、汽车维修、新能源等领域。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原则,与企业共建“订单冠名班”,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精准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编教材、共评质量,确保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目前订单班学生占在校生30%以上,成为人才培养主渠道之一。
农文旅促融合 赋能发展强动能
美景共赏、文化共融、发展共享。从雪域高原到半马苏河,从乌蒙山麓到东海之滨,通过对口帮扶,普陀区让西部独有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等农文旅特色在上海广为人知。
围绕对口地区特色人文与自然风光,普陀区与对口地区共同实施“农、文、旅、教、体”一体化融合发展项目,通过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等,打造了亚东庞达村、东川大营盘、鲁甸尤家湾等6个既符合当地民生需求,又有带动示范效应的乡村振兴村,并逐步形成“国门巴夏一日游”“山水寻甸・寻游四季”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带动沿线餐饮、民宿、文创等行业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的全产业生态不断形成。
在日喀则市亚东县庞达村投入帮扶资金开办的索喃次仁文创工作室,通过带动群众提升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能力,打造独有的“巡边路上取材、彰显民族元素、精准特色定制、零售统购包销”文创产业发展模式,助推庞达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在昆明市东川区达贝社区大营盘自然村,依托当地葡萄种植产业基础,投入沪滇协作资金,建设村民培训基地、稻田音乐广场,打造示范民宿,展示农文旅融合葡萄村庄主题,形成党建引领、产业增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样板。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东川区累计接待游客38.07万人次,同比增长16.89%。
谋布局育新质 统筹擘画开新局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围绕构建更为稳定、更加持久的内生动力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打造了“产业筑基、园区聚能、人才强智、消费增收、文化交融”的五位一体帮扶体系,努力帮助当地群众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振兴的跨越。
当前,普陀区正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将以此为契机,结合东西部协作,拓圈强链、协同发展。围绕产业共赢,依托沪宁沿线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的优势,搭建东西部联动的产销对接线上线下合作平台,推动更多对口地区产品进商超、进平台、进家庭,深化联农带农机制,让人民群众在产业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围绕园区共建,把沪宁沿线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管理优势和对口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深化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更好实现沪宁沿线和西部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上优势互补、发展互动。围绕人才共育,持续完善人才交流机制,帮助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技能人才,打造乡村振兴“头雁方阵”。持续稳定和扩大劳务协作就业规模,让群众既“富口袋”又“长本事”。
五年砺行,普陀区用真招实策架起了区域协同的桥梁,用责任担当书写了共同富裕的答卷。站在新的起点,普陀区将继续坚守初心、接力奋斗,以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深化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让产业之花在协作中绽放,让民生之果在共建中丰硕,与对口地区携手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