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帝女花小说免费阅读t
最佳回答
“帝女花小说免费阅读”.tx帝女花小说免费阅读t
(原标题:十五运会“燃冰成炬”背后,是广东向海图强的雄心)
11月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同步举行,火种最终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汇成“同心之火”。
![]()
11月2日,火种护卫队员在收火仪式上。
“同心之火”源自深海。9月18日,科研人员远程操控“海马”号遥控潜水器,在南海1522米深处的冷泉口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分解出甲烷,再用科考船光伏发电转化的电能引燃,成为“源火”。
10月9日,源火化为圣火,点燃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激情。一簇可燃冰的“燃冰成炬”背后,更是广东向海图强、联通湾区的创新宣言。
![]()
澳门站第四十八棒火炬手罗协铭在市民的欢呼中点燃火炬。
采集难度仿佛“在豆腐上打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回顾了“源火”采集的过程——
9月18日14时26分,“海马”号带着“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潜入海底,精准抵达冷泉渗漏点。科研人员远程操控机械臂开始作业,采集溢出的可燃冰和伴生气。被“唤醒”的可燃冰在降压作用下释放出甲烷,这正是“源火”的气源。
16时48分,船上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为电能传到海底,在1522米的深处成功引燃气体。“海马”号也没闲着,同步在海底放置了“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源火’采集点”永久基点定位标。
![]()
17时30分,“海马”号带着那簇珍贵的火焰返回“海洋地质二号”甲板。18时08分,科研人员用引火棒把“源火”转移至源火盒。
为了实现这种天马行空的取火方式,科研人员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清晰的技术路线,研发了基于“海马”号的“源火”采集装置,完成了水池试验及搭载平台码头联调。
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以太阳作为能量来源的陆地生态系统,冷泉生态系统是以碳氢化合物和硫化氢作为能量来源的。这里既是“深海绿洲”,也是“能源宝库”。
一方面,冷泉有管状蠕虫、巨管虫、贻贝类、冷水珊瑚等600多种生物,被誉为“深海绿洲”,这些特殊生物有可能合成重要的化合物,有巨大的生物医学价值。
另一方面,可燃冰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能源,1立方米的可燃冰能释放164立方米天然气能量,燃烧后仅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真正做到绿色、清洁。但可燃冰的性格很“高冷”,在常温常压下并不稳定,温度稍升或压力略减,就会消散于无形。
更何况,1500米以下的深海,压力巨大,光是要保持设备运转、信号正常传输,都不是易事。正因此,科研人员把这次采火形容为“在豆腐上打铁”,背后是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
“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还要用超高清设备记录全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技术和装备的双重支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处副处长王伟巍说。
采集团队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探测技术锁定了冷泉位置,通过流体地球化学探测分析了可燃冰成分,再借助近海底探测实时掌握环境变化。
执行任务的“海马”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无人潜水器,能承受深海高压灵活作业。而搭载“海马”号和科研人员的“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配备了DP-2动力定位系统和150吨重型海工吊,仿佛海上的“移动实验室”。
正是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不仅让“源火”采集得以实现,更使我国在这场关乎未来的深海能源竞赛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以科技创新领跑深海能源竞赛
“源火”从海底浮出水面、惊艳亮相,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科技攻坚。
南海海域是我国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区,全国可燃冰资源储存量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其中有800亿吨在南海,规模相当于数十个大庆油田,显示出巨大的能源潜力。但深海可燃冰也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库”,一旦发生泄漏,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因此,可燃冰资源能不能开采,如何安全高效地开采,如何在此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环境保障体系,这些都是全球共同面对的学术与工程难题。
这场深海能源竞赛意义深远。先行者不仅有望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更将在未来能源格局与国际利益分配中占据主动。
通过持续攻关,我国突破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等核心技术,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和装备,在海域可燃冰的勘查与试采领域实现了快速跨越。
从1999年启动资源调查,到201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成功实施试采,再到2020年第二轮试采创造“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世界纪录,中国用了不到30年时间,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在某些关键领域“领跑”的转变。
![]()
这不仅为可燃冰的未来商业化开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深海能源开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毗邻南海,粤港澳大湾区是可燃冰开采的“策源地”和“主阵地”。2017年和2020年两轮成功试采,均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导实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起就在南海北部开展可燃冰调查,主导发现了多个大型矿藏,可以说初步摸清了“家底”。
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组建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经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10月批复建设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目前已联合全国10余家单位,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
开展海洋研究,广东的“国之重器”如云: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在粤入列,以更高效环保的勘查试采能力加速技术落地;深圳中集集团打造的“蓝鲸”系列钻井平台为试采提供载体,体现“研发-制造-应用”闭环;国家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海陆结合的大科学装置,装置规模和主要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将突破深海载人长周期驻留、超大潜深大型耐压结构等难题……
多方协同,广东正推动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尽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使命担当。
对深海能源的探索,是广东经略蓝色国土的缩影。这份向海图强的雄心,正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海上“再造一个新广东”
“源火”化为圣火,成为四城联动传递的火炬,映照出的不只有体育激情,更有广东经略海洋的雄心。
广东的海岸线全国最长,超过4000公里;海域面积近42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两倍多。
![]()
靠海发展,让广东从原来的农业省变成了经济第一大省,海洋经济也升至全国头名。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连续三十年排全国第一,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4.1%。
更让人欣喜的是海洋经济中的“含新量”。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
广东全省已形成由超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8万家涉海企业组成的海洋科技创新矩阵。这其中,超8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涉海专精特新企业,成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生力军。
在海上“再造一个新广东”,广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
2018年以来,广东连续7年投入20亿元专项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攻克近300项关键技术,撬动产业产值约252亿元。
“格盛1号”“湛江湾一号”等陆续建成投入使用,让广东海水养殖业加快步入工厂化、标准化。去年,广东的养殖海水鱼产量近百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一半。
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动能澎湃,全国每3台海上风机就有1台广东造。截至今年6月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1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
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事关长远。《孟子》中记载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是广东经略海洋的生态智慧。
7月施行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明确提出“疏近用远、生态发展”策略,进一步为广东向海图强绘制“航路图”。
![]()
如今,广东划定了1.6万多平方公里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整治修复了超过200公里的海岸线和56平方公里的滨海湿地;有77个魅力海滩、15个美丽海湾和7座和美海岛,各类海洋保护地有124个,保护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10月,粤港澳三地海洋行业商会、协会和学会共同发布了《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推动三地海洋合作进入机制化、系统化新阶段。
十五运会火炬在港澳穗深四城传递并在羊城融汇,广东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也同步轰鸣。以海相连、以赛互融,粤港澳大湾区也正迈向以心联通的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