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晚辰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全集txt
最佳回答
“大婚晚辰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全集”.大婚晚辰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全集txt
(原标题:瞭望丨四川文旅产业建圈强链)
◇以超级IP为价值锚点,通过“IP矩阵化运营+科技场景化赋能”,推动文旅项目从单点爆款向集群效应升级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董小红 吴晓颖 余里
![]()
成都交子大道与益州大道交会处的哪吒主题雕塑群吸引市民打卡 (2025年2月2日摄) 胡大田摄
从大熊猫IP“萌力”出圈到光雾山红叶“科技长红”,从夜游锦江“穿越盛唐”到三星堆“数字重生”……天府之国正以“超级IP”融合转化为核心逻辑,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四川具备全国数量最多、类型最全、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文旅资源,并持续探索相关发展路径。2025年6月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提出,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
近年来,四川系统谋划并推进文旅融合,将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建圈强链”的15个重点产业链之一,通过项目推进、企业培育、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文旅产业全链条发展,促进文旅融合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跃升,为全国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四川经验”。
打造产业链核心载体
项目是产业链的“骨架”。四川以超级IP为价值锚点,通过“IP矩阵化运营+科技场景化赋能”,推动文旅项目从单点爆款向集群效应升级,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串联。
对外地游客来说,赴蓉旅游第一站往往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全球顶流大熊猫“花花”的家就在这里,作为熊猫文化核心承载地,这里每年吸引游客千万人次。
围绕大熊猫IP,从“花花”的“文旅局长”身份破圈,到天府国际机场12米高熊猫雕塑、IFS爬墙熊猫构成的“三点一线”城市地标,再到串联全省熊猫栖息地的“熊猫家园主题游线”,四川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熊猫观光网络,并由此延伸出蓬勃的文创产业:从雕塑、绘画到手办、潮玩,从美食、建筑到非遗艺术,从音乐、影视到动漫、手游……创意无穷的熊猫形象,充分展示了四川对这一超级IP的转化能力。
四川突破传统“景点引流”模式,形成以大熊猫、古蜀文明、自然景观为核心的IP矩阵生态。在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创意创新联盟秘书长杨蛟看来,这种矩阵化运营“不仅放大了IP影响力,更实现了‘一个IP带动全域’”。成都使用大熊猫文化符号的企业超1万家,2024年“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吸引1.3万件国际作品参赛,预计创意转化价值突破10亿元。
2025年11月20日至22日,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在成都举行,连续2年在蓉城举行国际性会议,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对话交往合作,助力熊猫伙伴同向而行,推动更多全球合作落地。
IP矩阵的多元布局中,光雾山红叶IP的升级颇为亮眼。从“亚洲最长红地毯”的季节性观光符号,到结合冰雪旅游、乡村体验的“全时文旅品牌”,再到引入低空飞行、机器人手作坊等新业态,光雾山红叶已从自然景观延伸为“生态+科技+乡村”的融合载体。
四川以科技赋能文旅,通过“虚拟+现实”场景融合、“文旅+百业”跨界创新,让IP体验从被动观赏变为主动参与,多维放大产业链价值。
光雾山红叶节通过“自然景观+科技互动”提升体验感,游客可与跳舞机器人共舞、用AI设备生成专属红叶影像、穿戴智能外骨骼辅助登山,科技让“静态红叶”变为“动态交互”,有效破解季节性依赖难题。2025年红叶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
科技赋能更催生“演艺经济”“票根经济”“数字文创”等新业态,推动IP价值从“空间消费”向“时间消费”拓展。
“看完球去吃个饭能打折,买杯饮料也有折扣,实惠。”在凤凰山体育场看完比赛后,市民刘先生凭票根享受了用餐打折、免费体验等优惠。今年1至9月,四川全省共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10场,吸引观众210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14.6亿元,带动综合消费约100亿元;红原雅克音乐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等IP活动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30%以上;“票根经济”更成为消费新引擎——成都推出覆盖六大类44项凭证的“票根优惠打卡地图”,拉动暑期100个新消费场景落地。
构建产业链生态主体
企业是产业链的“细胞”。四川聚焦“链主引领、集群集聚”双轮驱动,推动优质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构建起龙头引领、中小协同的文旅产业生态主体,为产业链全链条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夜幕降临,“夜游锦江”的乌篷船缓缓行驶于江面,“烟火锦江三千年”的独特韵味跃然眼前。“以为只是坐船游江,没想到戴上眼镜能看到如此生动的盛唐景象。”刚体验完数字游船项目,游客陈龙赞不绝口。
成都文旅集团“夜游锦江”项目营销负责人杨苛介绍,数字游船运用混合现实(MR)技术,游客戴上特制眼镜即可“穿越”回盛唐,江面倒映锦官城城楼,仙鹤与凤凰在虚实交织的天空翱翔,游客还可与“市集人物”互动。这种“科技+文化”的场景创新,使“夜游锦江”2025年截至9月初接待量达29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488万元。
围绕IP开发、场景运营、文创转化等关键环节,四川重点培育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链主企业,以头部力量串联上下游资源,形成以点带链、以链促面的发展格局。成都文旅集团作为“夜游锦江”“熊猫基地”等核心项目的运营主体,通过场景创新与全链条布局,带动上下游企业超200家,形成“IP策划—场景打造—市场运营”的全链条能力。
另一链主企业可可豆动画,则以内容创作撬动产业协同。位于成都高新区,可可豆动画凭借《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爆款IP,在方圆百米内聚集大批影视动画公司,形成“一杯咖啡距离”的上下游联动网络——从剧本创作、动画制作到后期发行,各环节企业高效协作,显著降低制作成本,更促进创意碰撞与技术交流,带动区域数字文创产业规模提升。
在链主企业引领下,成都高新区推动文旅产业向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打造全链条产业生态。这里聚集了6000余家数字文创企业,形成密度高、协同强的“热带雨林式”集群:既有可可豆动画、艾尔平方等头部企业,也有专注熊猫IP潮玩的“萌想星球”、深耕古蜀文明数字内容的“三星堆数字文化”等细分领域中小微企业。
为支撑集群发展,成都高新区创新“文创产业园+孵化器”模式,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技术支持、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让创意从“想法”快速转化为“产品”。同时,依托成都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优势,构建“征集—保护—转化”三环节联动机制:通过“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光雾山红叶设计周”等活动集聚全球创意;借助成都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完成IP确权;建立“IP素材库+企业对接+市场孵化”机制,推动IP从“作品”变为“商品”。
以2024年熊猫文创大赛为例,共吸引1.3万件国际作品,实现8417件作品版权登记。熊猫家园文创运营团队已对接30余家意向合作机构,加速创意成果落地。
链主引领与集群集聚的深度融合,推动四川文旅产业释放强劲动能。2024年,全省文化产业新业态特征明显的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712.5亿元,同比增长19.1%,高于全国9.3个百分点,对全省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贡献率达64.1%。
搭建产业链保障体系
政策是产业链发展的“指挥棒”。四川以“省级统筹、市县联动”的政策体系为文旅产业链强基固本,既明确方向引领,又提供精准支持,确保产业链各环节高效协同。
作为全国率先完成文旅产业链系统性布局的省份,四川将文旅产业链纳入“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加快出台支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全域全业态全链条”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市级层面,2022年成都发布数字文创产业“十四五”规划,明确“从盆地到高地”的发展目标;2024年推出城市文创IP矩阵平台,将分散的文化符号整合为“成都可爱”(萌系IP)、“成都传奇”(历史IP)、“成都锦绣”(非遗IP)三大序列,实现IP资源系统化整合。
为破解产业链发展中的资金、要素瓶颈,四川推出“政策激励创意、创意反哺产业”的正向循环机制。
金融赋能上,创新“文创贷”“文旅贷”等127种特色金融产品,投放贷款超1288亿元;设立40个文旅特色支行,为中小文创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资金支持上,实施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等办法,设立每年超10亿元文旅专项资金,对《熊猫》音乐剧、“夜游锦江”等重点IP项目给予创作补贴;
服务效能上,以“放管服”改革持续释放演艺经济活力,着力推动审批“极速通关”,建立文旅、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动审批机制,大型演出审批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升60%;
要素保障上,建立文化旅游产业链专班,统筹解决IP开发中的土地、人才、资金问题。“将文旅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整体谋划,是推动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举措。”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链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文旅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化点成珠、串珠成链、集链成群,通过产业链建设,能够有效推进产业扩大规模、提质升级,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
通过“建圈强链”政策保障,四川文旅产业链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今年上半年,四川规上文化企业达到3108家,资产规模首次破万亿,实现营业收入近2800亿元,同比增长8.2%,居全国第6位。
未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化,四川将进一步打破“地域墙”,推动“三国文化”“白酒金三角”等跨区域IP联动,让巴蜀文化在IP融合中绽放时代新光彩,为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写下生动注脚。
(《瞭望》2025年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