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子免费阅读txt
最佳回答
“白衣天子免费阅读”.白衣天子免费阅读txt
(原标题:大河上下起新潮——河南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一线观察)
小雪节气过后,记者来到黄河之滨的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访。一份份捷报从现代化车间里喷涌而出——全球最大22米辗环机全系列轴承下线,打破国外对高端超大型轴承的垄断;为新疆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研制国内首台套高端轴承,助力我国天文观测迈向世界领先水平;研制的轴承凭借高精度和可靠性,护航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击鼓催征,大河上下势如春潮。“一五”老工业基地焕发的勃勃生机,恰是中原大地奋勇争先的缩影。
回望“十四五”,近观这半年,河南牢记殷殷嘱托,把历史视角、战略思维,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为“中部地区,怎样崛起?黄河流域,怎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谱写中原新答卷,闯出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新天地。
一根轴承的“突围”:产业体系加速“焕新”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企业考察,鼓舞人心。我们牢记嘱托,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轴”)董事长王新莹说,公司已构建起需求牵引研发、研发驱动产业、产业反哺创新的良性生态,产品广泛应用于盾构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高端轴承产值已经占到企业年产值的七成。
作为“一五”时期我国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从“一五”到“十四五”,洛轴以“一轴千钧”的创新力量,迈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成为河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装备制造是河南的产业名片,规模超万亿,在全省工业中占据“半壁江山”。今年以来,在省级政策引导下,卫华集团、中创智领、中国一拖集团等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助推重点部件产品向高品质高性能、重点单机产品向系列化成套化、重点成套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跃升。
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中创智领将5G通信、AI感知、数字孪生等技术与成套装备深度融合,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智能化开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今年上半年,其煤机板块海外订单增长137%。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今年以来,河南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突出位置,召开全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暨下半年经济工作部署会,印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为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根,省级领导带头,9万余名党员干部贴企服务,包联企业19万余家,推动涉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累计解决企业各类问题12万余个。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作为经济大省,河南拥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和蓬勃发展的服务业新体系,正统筹推进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促进实体经济与数智经济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金融、产业等政策组合拳支持下,一个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正夺目而出。
今年10月3日,宇通客车在2025年比利时世界客车博览会上,一举斩获年度最佳巴士大奖等7项大奖,创造了中国车企获奖新纪录。
“今年以来,河南汽车产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省汽车整车产量103万辆、同比增长21%,新能源汽车产量49万辆、同比增长18.5%,其中比亚迪产量占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超七成,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孙永民说。
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河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0%,增速居全省五大主导产业之首;此外,装备制造业、食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主导产业也表现不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4.3%、10%、9.2%、8.9%。
产业强支撑之下,今年河南经济数据振奋人心。前三季度,河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值超6400亿元,增长18.7%,规模创历年同期新高;全省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6%,为202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河南省统计局局长王旭表示,今年以来,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基础上,河南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向好、趋新向优、韧性增强的良好态势,持续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担。
一张网格的“善治”:社会治理走上“新路”
“以前有事不知找谁,自从有了单元长,第一时间就能联系上,矛盾问题有了着落。”开封市通许县御景湾小区居民李莉说。这里推行的“楼栋长+单元长”微网格管理,让26名楼栋长、单元长与9名社区工作人员分片包干,形成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这点出了河南社会治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今年以来,河南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作为固本之策,深入推进“五基四化”,用好“党建+网格+大数据”有效模式,促进资源、管理、服务向基层下沉,织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网格,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在农村,基层“末梢”变成治理“前哨”。不久前,南阳市淅川县厚坡镇赵寨村举行联欢活动。县文化艺术中心送戏下乡,乡亲们共赴“百家宴”,现场笑声阵阵。“有演出,有午餐,都是街坊邻居,今天真开心!”83岁的村民王振华说。
为破解老人陪伴少、邻里交往少的问题,当地推出“三个一”暖心举措,为老人集体过一次生日、发动群众合办一次百家宴、组织一场大联欢。活动虽小,却花小钱办好事,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村民从“看客”变为“主角”。
在城市,网格与大数据有机融合,走出城市治理新路。站在郑州二七塔下,二七区德化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石淼手指四周告诉记者,这里跨二七、金水、管城三区五个办事处,区域内集聚22座大型商业综合体、从业人员7万余人,日均客流超20万人次,条块分割、权责交界不清,曾让这里成为城市治理的痛点。
“这里是展示城市活力的窗口,也是防范规模性风险的关口。”二七塔商圈专属网格协同治理中心专班负责人马九嵩说,针对平安建设、交通秩序、矛盾化解等治理难题,郑州坚持党建引领,将商圈划分为22个专属网格,成立联合党委和专班,搭建“跨域治理数字中枢”,实行“网格员吹哨、部门报到”,95%以上问题在网格内高效化解。
走进郑州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一块大屏把城市各个角落囊括其中,点击某一社区,区域内人口、楼栋、道路等信息一目了然。郑州市委副秘书长、智慧城市运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曹勇介绍,郑州已建成市县乡三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基层治理网“四网融合”形成城市治理“一盘棋”。
据河南省委社会工作部统计,近半年来,全省1万余家物业小区构建“三方联动”机制,物业矛盾纠纷诉前调解平台实现地市全覆盖;全省人民调解组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2.9万件;“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项目在18个地市、31个社区开展,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人口大省河南着眼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道时代课题,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河湖安澜。
一群天鹅的“欢聚”:发展底色更添“新绿”
生态好不好,珍稀动物用脚投票。立冬过后,大批天鹅不远万里飞到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拍照打卡。
“近年来,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众多候鸟来此越冬。”望着天空中飞来的天鹅,三门峡黄河湿地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张树魏难掩兴奋,“每年来这越冬的天鹅,从过去的几十只增加到上万只。”
河南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超五分之一,地理位置特殊,是黄河中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天鹅“欢聚”的背后是黄河流域生态涵养能力持续提升。黄河河南段干流711公里,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
作为千年治黄主战场,河南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年8月,河南又印发实施《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全面建设幸福黄河河南段,有效衔接“十四五”与“十五五”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河南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黄河流域生态之变是全省生态向好的写照。
今年以来,河南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净水入黄河”工程,强化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
据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数据,今年前10个月,全省PM2.5浓度同比下降20.4%,优良天数达227天,同比增加25.7天;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5.5%,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超过考核目标9.9个百分点。土壤环境方面,全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全部落实安全利用措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
生态之变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转变。今年以来,河南加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全面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生态优势,经济含“绿”量稳步提升。
——能源结构更加清洁低碳。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超过870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55%,达到“十三五”末2.6倍以上。外电入豫新通道加快谋划,天中、青豫直流送电能力不断提升,省级500千伏骨干网架持续完善。
——交通运输日趋绿色高效。在平顶山宝丰杨庄镇,一排充电桩在为过往大货车蓄能充电,国网宝丰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正勘察现场,谋划加装新设备;近半年来,贾鲁河复航工程加快前期工作,距离通江达海更进一步。
立足自身优势,河南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让“枢纽”河南发展底色更绿。
一片卜骨的“回响”:文旅融合频频“上新”
伸手轻触悬浮的甲骨残片,“占卜星火”顺势亮起;跟随神鸮玄尊漫步商王城,“燎祭问天”的古老仪式缓缓展开……在安阳市殷墟博物馆“甲骨文奇遇记”数字展厅,游客们戴上VR设备,仿佛步入时空隧道,XR新技术与殷墟考古实证结合,让三千年前的占卜场景在光影间重现。来此研学的孩子们在虚实交融的场景中发出阵阵惊叹,沉浸式体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为贯彻落实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要求,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意’双轮驱动,构建文物、历史与虚拟空间实时交互的智慧展陈体系,让考古成果真正走进观众心里。”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介绍,“甲骨文奇遇记”数字展于今年8月推出,已成为馆内一大亮点。今年中秋国庆期间,殷墟博物馆整体接待游客14万人次,单日最高2.3万人次,在文博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从一片卜骨的文明密码,到文旅融合的产业标杆;从探源寻脉的考古现场,到生机勃发的产业矩阵——殷墟博物馆的创新实践,正是河南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今年以来,河南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印发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实施方案,出台土地、金融、财政、体育、交通和文物保护利用、文旅产业发展、扩大文旅消费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快建设文旅强省、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在省级政策引导下,郑州、洛阳、开封等文化名城积极向新求变,文旅融合项目争相出圈。
郑州,新落成的“亳都·新象”以商业新地标传承商都文明,成为市民体验“商都记忆”的文化新空间;向东数十公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凭借328米长的夯土墙,打造出全球最大的沉浸式剧场,21个剧目交替上演,将黄土文明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开创了文化浸润式消费的新范式。
洛阳,洛邑古城数百家汉服店沿街林立,“汉服+妆造+跟拍”激活文旅消费;应天门的《唐宫乐宴》以沉浸式演艺让游客置身盛唐宫廷宴会之中;融合了现代科技与艺术叙事的宫廷园林实景演出《凤舞神都》,让游客一睹女皇传奇和万国来朝的盛景。“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与创新旅游产品结合起来,让文旅从‘门票经济’转向‘产业经济’,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让文化活起来。”洛阳市文广旅局产业发展科负责人周亚伟说。
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清明上河园凭借沉浸式体验频频冲上热搜;焦作全域联动力推“冰雪旅游”,为冬季文旅市场注入新活力;商丘以“经典展演+文旅融合+非遗传承”三位一体的文化供给体系,推动殷商文化创造性转化……
文化资源优势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今年以来,河南深化文旅融合,文化企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文化服务业引领作用凸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加快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河南2840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02.97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较上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创意设计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内容创作生产等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23.0%、17.5%和7.1%。
——新兴领域与传统业态交织共进,推动全省文化产业格局加速演变。今年前三季度,文化新业态行业对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1.8%,“低空+文旅”经济持续走热,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业发展迅猛,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7.1%;郑州集聚微短剧公司820家,年产值23亿元,跻身全国短剧“三大重镇”之一。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亿万中原儿女牢记嘱托,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记者李俊 张兴军 孙清清 吴刚 牛少杰 史林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