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不应“不灭战神全文免费阅读加码误伤”

来源: 搜狐中国
2025-11-12 02:31:09

最佳回答

“不灭战神全文免费阅读” 反诈不应“不灭战神全文免费阅读加码误伤”

(原标题:法治在线丨银行柜台取现遭“盘问” 反诈不应“加码误伤”)

去银行提取个人存款,是否需要向柜员详细说明每一笔钱的用途?手机号码如果因为存在涉诈风险被停机,用户又该如何有效申诉、自证清白?

近年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持续强化,成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然而,当防护网越织越密,一些执行层面的做法,是否在无形中模糊了必要的边界。前不久,一位律师在银行取款时被询问私人用途,以及一名医生因手机号可能存在涉诈风险而停机的遭遇,将这一现实矛盾推至台前。

两起事件虽是个案,却共同指向一个普遍性疑问:我的钱、我的号,究竟谁来做主?

取现1万元就要报备

柜台取款遭“盘问”

事情发生在11月3日,周筱赟律师在山东东营出差期间,因私事前往中国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准备提取4万元现金。他原以为这是一次简单的业务办理,却没想到在资金用途这一环被卡住了。

当事人 周筱赟:我的一位朋友要结婚,因为我的建行卡在ATM机上取现的限额是5000,我就到银行的柜台去取现,柜员问我取现的用途。我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据我所知,央行管理办法规定是取现5万元以上需要报备。我告诉柜员我只取4万现金,这时候柜员的领导告诉我,他们这里规定取现1万元以上就要报备。

尽管感到不解,周筱赟最初还是试图配合,他让银行柜员备注个人消费。但银行柜员的追问让他无法接受。

当事人 周赟:我说你给我备注个人消费吧,结果他们问我个人消费具体买什么?我当时就很震惊,我买什么还要告诉你吗?我只好说是朋友结婚要送红包,那位柜员就在电脑上操作了半天,告诉我说系统里没这个选项。

周筱赟说,当他拒绝透露更多私人信息后,柜员的审查进一步升级,开始查询他银行卡的过往流水,并询问一个月前一笔交易的具体用途。

法治在线丨银行柜台取现遭“盘问” 反诈不应“加码误伤”

周筱赟律师称遭到盘问时他非常震惊

当事人 周筱赟:银行柜员在电脑上操作,突然问我,某月某日某某给你汇了一笔若干元,这笔钱是做什么的?我当时非常震惊,因为我知道如果银行卡快进快出会被银行标记为异常,需要向你核实情况,我可以理解。但这笔交易流水是发生在上个月的,跟我现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更何况你怎么能随便调用我的流水记录。我当时就问,你们银行不是公安局,也没有对我刑事立案,怎么能询问我上个月的流水情况,我没有义务向你报备。

法治在线丨银行柜台取现遭“盘问” 反诈不应“加码误伤”

图为涉事银行

争执持续发酵,银行方面表示已向反诈中心和派出所报警,要求警方到场核实。然而在等待半小时后,银行方面又称无法联系到警方,并突然转变态度,表示可以办理取款业务。

当事人 周筱赟:我一直等了半小时,结果一直没有出警,我就问你们到底报警没有?银行的一位领导就跟我说,我们打了电话,但是反诈中心和派出所无人接听,然后又问你想取多少,他的意思是现在我可以取了。

法治在线丨银行柜台取现遭“盘问” 反诈不应“加码误伤”

周筱赟律师最终放弃取款离开

尽管银行方面表示可以取钱了,但是面对这一系列波折,周筱赟最终放弃了取款,选择离开。

当事人 周筱赟:反诈的初衷是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各级基层的银行不能对反诈层层加码,故意折腾普通老百姓和银行柜员。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而且是把所有的客户当成犯罪嫌疑人来审问,所以我决定不再配合他们,我放弃了取款。

周筱赟在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理解并支持反诈工作的初衷,但对基层执行中出现的层层加码现象表示质疑。之后,他将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并发布到了网上。

就在周筱赟的取款经历引发社会热议的同时,远在湖南怀化沅陵县的杨医生和她同为医生的丈夫,也因手机突然被停机而处境尴尬。

手机因涉诈被停机

申诉20多天无果

法治在线丨银行柜台取现遭“盘问” 反诈不应“加码误伤”

杨医生收到的短信

当事人 杨医生:我老公在做手术的时候,突然收到短信,说避免不法分子利用,立马把手机停了。

法治在线丨银行柜台取现遭“盘问” 反诈不应“加码误伤”

杨医生的号码被提示状态异常

更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杨医生丈夫的手机号归属地为长沙,当地营业厅告知,办理复通需本人携带无犯罪证明前往长沙。

法治在线丨银行柜台取现遭“盘问” 反诈不应“加码误伤”

杨医生曾尝试通过中国移动App进行线上申诉

为了解决丈夫的难题,杨医生尝试通过中国移动App进行线上申诉,并留了自己的手机号作为联系方式。她万万没想到,这个举动,竟让她的工作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当事人 杨医生:因为他的手机被停用了,我去投诉时留了我的电话号码,投诉完可能还没过一个小时,我就收到短信说我的手机不能用了。

自此,杨医生夫妇双双陷入长达二十多天的手机号无法正常使用状态,不仅严重影响了医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更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法治在线丨银行柜台取现遭“盘问” 反诈不应“加码误伤”

图杨先生曾尝试多种求助渠道

在此期间,杨医生尝试了多种求助渠道,但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的回应存在矛盾,让杨医生感到无所适从。

转机在僵持二十多天后出现。11月6日下午,在杨医生向媒体反映情况后,她的丈夫收到了运营商发来的线上快速核验途径,手机号码得以复通,而杨医生自己的手机也恢复了正常。

基层反诈警惕"层层加码"

反诈工作有时候必须争分夺秒,有时候犹如大海捞针,银行工作人员要在几分钟内判断交易风险,运营商要在海量通信中识别可疑行为,难度不言而喻。他们的初衷是保护群众利益,也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近期类似周律师、杨医生遭遇的这类事情时有发生。

包括前几天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地的电信、移动、联通的营业网点,要求外地身份证办理电话卡时提供工作证明或者无犯罪证明。针对这一情况,11月4日,江西省通信管理局发布通报称,已责成相关企业全面开展排查整改,切实保障用户权益。

如何在确保反诈工作高效开展的同时,避免对普通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干扰,这是一对很难破解的矛盾,但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今年6月15日,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经过数小时劝说,最终阻止了68岁的张女士向所谓的“网恋男友”转账十万元。这正是反诈前线无数成功案例的缩影。银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察觉异常并启动预案,成功守护了群众的钱袋子。

据公安部6月份公布的一项数据,2024年以来,国家反诈中心下发资金预警指令180多万条,紧急拦截的涉案资金超过3000亿元,形成了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整体合力,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专家表示,在肯定反诈工作成效的同时,近期发生的多起“误伤”事件也折射出执行层面的一些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不能以反诈为由头对用户的隐私权、个人财产信息等进行监测和监控,这样的话可能侵害到了用户的基本权利,本来是为了保护用户,但最后是利用保护为由头去侵害用户权利,这就得不偿失了。

专家指出,反诈工作需要平衡多方关系:

银行柜员和运营商客服作为反诈第一线,其警觉性保护了无数群众;

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层层加码”现象值得警惕。

据专家介绍,今年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这份新规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反诈的网,应当精准撒向犯罪分子,而不应轻易困住普通老百姓。反诈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制度设计,既要保持反诈力度,也要通过更精准的模型、更畅通的救济渠道,在风险防控与公民权益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反诈工作既有力又精准。

(总台央视记者 张李彬 信宇 陈风辛 赵岩 李旭晨)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